所在位置:首页 -- > 在线学习 -- 能量频率疗愈师

能量频率疗愈师


相关能量频率疗愈师培训课程

面授线上培训课程:

引起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中医科学理论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金匮要略方论》),即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毒侵入人体而引发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伤所引起的疾病;饮食劳伤,是指饮食不节,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变。

折叠情志致病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而总是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或心情,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什么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喜笑,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候下雨、有时候干燥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内外刺激引起的七情太过,则能导致人发生多种疾病。

七情太过可致病。太过,主要指两种情况:一种是情绪波动太大,过于激烈,如狂喜、盛怒、骤惊、大恐等突发性激烈情绪,往往很快致病伤人;另一种情况是七情持续时间太长、过久,也会伤人致病,如久悲、过于思虑、时常处于不良的心境,皆可积而成病。

情志致病的机理

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

(1)损伤脏腑。《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具体地说是:"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但临床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如思虑过度可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悲忧太过亦能影响于脾,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又如大喜伤心,但《黄帝内经》又提出:"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于心,而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

(2)影响气机。气机,是气的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里的上下,说明气机升降失常;这里的结,说明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此外,消、缓、乱,亦是气的运行障碍。可见,七情太过对于人体气机的影响是很严重的,也正如原文所说"百病生于气",即许许多多疾病的发生皆与七情刺激,引起气机失常有关。

(3)精血亏损。《黄帝内经》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黄帝内经》又说:"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这里的精时自下,即是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意思是过

情志养生

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此外,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

(4)阴阳失调。《黄帝内经》说:"暴喜伤阳,暴怒伤阴",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黄帝内经》又说:"大惊卒恐,则气血分离,阴阳破散。"阴阳破散,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中医认为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致病必须加以重视。

(5)先伤神,后伤形。《彭祖摄生养性论》说:"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取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说明七情太过,能使人精神异常。这里的魂魄都是属于精神活动的一种形式,其中魄是一种本能的,非条件反射性的感觉和动作,包括听、触、视、痛觉,以及肢体某些动作,与精关系密切。魂也是神的一种活动形式,如果离了神的支配而单独活动,便表现为梦游、幻觉等。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如《黄帝内经》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这里的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从上可知,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

现代医学对精神因素致病的认识

国外学者胡夫兰德在《人生延寿)一书中指出:"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如忧虑、颓丧、惧怕、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巴甫洛夫指出:"一切顽固、沉重的忧悒和焦虑,足以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事实证明,现有50%~80%的疾病与精神因素有关。国外有学者统计,因情绪不好而致病者占74%~76%;美国某医院对就诊病人统计,发现65%的病人的疾病与社会逆境有关。有人调查发现,在遭遇强烈刺激、感情急剧波动后,短时间内死亡的170例中,59%死于个人不幸与巨大损失消息传来之后;34%死于面临危险或威胁的处境;7%死于暴喜之时。前苏联外科学家皮罗戈夫观察到"胜利者的伤口比失败者的伤口要愈合得快、愈合得好"。以上说明了情绪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任何恶劣情绪的刺激超过一定限度时,就有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主要是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分泌减少,从而引起体内神经对所支配的器官的调节障碍,出现一系列的机体变化和功能失调及代谢的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和其他方面异常现象的发生。

情绪与心血管疾病。情绪持续紧张和精神过度疲劳是高血压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于暴怒、恐惧、紧张或过于激动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导致死亡。有学者观察到医务人员一句不慎的话,甚至他们的表情和动作都可以造成病人的血压波动。我国有医学工作者曾对323例高血压病人研究发现,发病前不良的个性情绪在高血压的病因中占74.5%。实验研究证明,在愤怒的情绪下,由于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可导致舒张压的显著增高。在恐惧的情绪下,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引起收缩压的上升。说明情绪对机体的作用是有生物学基础的。

七情太过,导致神经系统的严重失调,就会引起各种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和强迫症。极为严重的,还可引起精神错乱、行为失常。所谓反应性精神病大都是这样引起的。它是由强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范进屡考不中,年近半百之后突然考中,暴喜之际,突然昏倒,继则到处乱跑,狂呼乱叫,所以众人都说:"新贵人欢喜疯了!" 《儒林外史》中的这个故事,再生动不过地说明了七情太过引起精神错乱的情景。

尤其要提出的是,消化系统对情绪的反应也相当敏感。据研究统计,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因情绪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诸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肠过敏、腹痛腹泻等。早在上一个世纪,有位名叫奥尔夫的医生,就发现几乎每一分钟胃的机能都能受到情绪的影响。他报告了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9岁的孩子,因食管严重烫伤,疤痕收缩闭塞了食道,于是被迫在腹壁开口,将食物经漏斗进入胃中。医生借助仪器观察其情绪对胃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病人发怒时,胃粘膜就充血发红,胃的运动加强,胃酸的分泌增多;当他忧伤悲痛时,胃粘膜变得苍白,胃的运动减弱,胃的分泌也减少了。

在呼吸方面,精神因素亦有影响,当受到较大的打击,心理失去平衡时,可引起胸闷、气急、心率改变、面色苍白、头额冒汗、哮喘等。当换气过度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则可出现手指发麻、肌肉颤抖、头晕,甚至昏厥。

对于内分泌系统来说,强烈的刺激可导致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等病。有记者报道,如果您到协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了解一下,在就诊人群中有半数左右患了甲状腺疾病,而最多的是"甲亢"患者。内分泌科白教授告诫人们:"过度紧张、长期焦虑等精神负担,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从甲亢病人就诊时的主诉可得知,升学、出国、晋级、提职等,可导致情绪波动,而工作、学习过度劳累引起精神持续紧张,与发病更有密切关系,农村的"甲亢"病人就较少。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与心、脑血管疾病一起,号称"世界三大死神"。全世界患有各种癌症的病人高达两千余万,每年数百万人死于非命。引起癌症的原因尽管很多,但近年来大量科学实验证实,不良的心理一社会刺激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这一点已为动物实验所证实。将狗分成两组,一组使它们长期处于惊恐不安状态,另一组生活在安静环境中,结果前组六条狗中有三条狗死于癌症,而后组四条狗安然无恙。现代心身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过度紧张刺激、忧郁悲伤可以通过类固醇作用,使胸腺退化,免疫性T淋巴细胞成熟障碍,抑制免疫功能,诱发癌症。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竞争意识日趋强烈,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往往与人们结伴而行,万事如意不可能,心理矛盾、心理打击在所难免。一旦思想认识不当,死钻牛角尖,就会造成心理不平衡,进而导致心理性疾病。此外,由于工业,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空气、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人们的脑细胞及神经细胞不断地受到化学物质的侵害,神经的应急能力下降,神经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碍,进而导致"心理疾病"。

由上可知,不管是现代医学也好,祖国医学也好,对于情志致病都是非常重视的,因此,如何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心理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神" "神"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表达形式有多种,如"神气"、"神明"、"精神"、"神机"等等,其意义均类同于神。中医学认为,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它包括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血气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并由心所主宰。

"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也就产生了。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唯有神在,才能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现象。人的生命活动概括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物质、能量代谢为主的生理性活动;另一类是精神性活动。 《养老奉亲书》中说:"主身者神",说明在人体统一整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的是心神,只有在心神的统帅调节下,生命活动才表现出各脏器组织的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这就是说,人的形体运动,受精神意识支配;人的精神状态,与形体功能密切相关。在同样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精神意志坚强的人,身心遭受的损害会比意志薄弱者轻得多。可见,养生必须养神,既要注意形体健康,更要注重心理卫生,然而,在本世纪以前的长时期内,维护心理健康的问题,一直未受到重视。一说健康,似乎就是指身体健康。甚至有人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些显然都是错误的,所谓健康,不仅是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的正常生理,而且还指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养神"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即神宜静,而不宜躁的意思。静神的思想,倡始于老庄。老子、庄子处于社会急骤变化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观察了当时自然、社会、人事方面的变化,提出了"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反映了当时贵族领主政治、养生的积极思想。老子在《道德经》里指出:"静为躁君。"其意是说,在动与静这一对矛盾中,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安静是躁动的主宰。从这一思想出发,他极力主张要"致虚极、安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而不杂;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种静神思想,并以水为例阐明了神之当静的道理,曰:"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并认为静和无为便能达到长寿的境界。《黄帝内经》继老庄之后,第一次从医学的角度提出了静神防病的思想,如在其《素问》里说:"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的"恬憺虚无",主要是指安静而言,思想安静,神气内持,邪气不能侵害。西汉刘安甚重静神,他在《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并提出了神气的静躁与壮老有密切的关系,如他在《精神训》里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清代大养生家曹庭栋在《老老恒言·燕居》里说:"养静为摄生首务。"书中仔细分析了前人的静养思想,从实际出发,给"静神"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反对道家虚无缥缈之绝对的"静",说:"心不可无所用,非必如槁木,如死灰,方为养生之道。"他主张神宜相对的静,认为神不用不动固属于静,而且用之不过,专一不杂,动而不妄动,同样具有静的意义。"从上述论述可知,古代著名的养生家、思想家都是极力主张"静神"的,即清静以养神。清静,一般是指精神情志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因神气清净而无杂念,可使真气内存,达到心神平安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都非常重视思想清静与健康关系的研究。生理学研究证实,人在入静后,生命活动中枢的大脑又回复到人的儿童时代的大脑电波状态,也就是人的衰老生化指标得到了"逆转"。经测定,高水平的气功师的脑电波与一般人有明显的不同。社会调查发现,凡经过重大精神挫折、思想打击之后,又未得到良好的精神调摄,多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增加。由于"神"有任万物而理万机的作用,故神常处于易动而难静的状态。正如陈继儒《养生肤语》所说:"今人作文神去,作事神去,好色神去,凡动静运用纷坛,神无不去。"神去则动,何如能静。陈师诚在《养生导引术·呼吸》中亦云:"心如猿,意如马,动而外驰,不易安定。"所以,真正做到使精神安静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从思想高度认清了静神的意义,才能克服种种干扰,做到"静以神藏"。又如何做呢?

一是抑目静耳。

眼耳为人体五官之一,是神接受外界刺激的主要器官,其功能受着神的主宰和调节。目清耳静则神气内守而心不劳,若目驰耳躁,则神气烦劳而心忧不宁。老子曾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此即是说乱视杂听,则会使耳自过用不清,而耗伤神气。尤其要避免"目视玄黄,耳务淫哇"(《养生论》),这样就能减少外界对神气的不良刺激。老人由于阅历万千,思虑易起,故神更是易动难静,《千金翼方·养老大例》针对老年人这一特点,强调指出:"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

抑目静耳二者,对于神气来说,抑目尤为重要。《老老恒言·燕居》说:"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致,心亦至焉。"说明了目视累心动神及静神必先抑目的道理,当然,目不可以不视,耳不可能无听,关键在于不要为了满足私欲而乱视妄听,使神气不宁。

二是凝神敛思。

《医钞类编》里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同。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思想清静的良方,反之,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里所云:"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道人吕洞宾提倡"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不无道理。

三是多练静功。

静功是气功的一种,包括练意和练气两方面的内容,相当于古代的静坐、吐纳、调息、服气等方法。其中的练意(又称调心),即是调理精神状态,以达到促进神气入静的作用。故《黄帝内经》中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这里的神气内收,即是静功的结果。《养生四要》也说:"人之学养生,日打坐,日调息,正是主静功夫。但要打坐调息时,便思要不使其心妄动,妄动则打坐调息都只是搬弄,如何成得事。"可见,静功是以静神和调气为主要目的地一种锻炼方法,而静神又是气功锻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常练静功有清静神气的作用。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此句原文见于《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是养神的一条重要原则。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 "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 "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即"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那么,又怎样"精神内守"呢?

一是要"不时御神"。

《黄帝内经》在谈到人如何衰老时,明确指出:"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这里的"半百而衰",即是过早衰老,而引起衰老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不时御神"。御,驾御、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则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之所以引起衰老,原因是在于"神者,血气也",意思是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事实证明,一个经常大哭大闹、喜笑过度的人,是不会长寿的。有道德修养的人,必须时时、事事做到控制自己的精神,冷静、客观地处理各种事物。对于任何重大变故和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都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达观的处世态度,顺应事物的自身规律去解决问题。正如寿世青编的《养心说》里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此谓"精神内守"具体运用的最好说明,其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要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其然而适应;和者,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要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了脑筋、费尽了心机、挖空了心思,这点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妨"难得糊涂"一点。

二是要"高下不相慕"。

这亦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养生格言,意思是人们社会地位有高低,但都不要相互倾慕而各安于本位。高下,指社会地位高低而言。高,指贵族,统治者;下,为广大群众、百姓。但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这种人常常可以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没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贤妒能",这可以说是一切嫉妒心强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一般说来,强者不会嫉妒弱者,但是,又不是对所有强者都嫉妒。嫉妒往往产生在两个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间。比如,甲乙两人本来关系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绩超过了乙,因而受到了领导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确对待,就会产生嫉妒之心。这又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且这种排他性总是发生在两个关系密切,相互平起平坐的人之间,对一个与自己毫不相于的人,即使他样样胜过自己,也不会去嫉妒,尤其是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更易产生嫉妒。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羡慕的心情变成追赶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还是"高下不相慕","知足者常乐"好。 三是应少私寡欲。

少私,是指减少私心杂念;寡欲,是降低对名利和物质的嗜欲,此即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黄帝内经》中亦主张"恬淡虚无"。"志闲而少欲"。《红炉点雪》则强调说:"若能清心寡欲,久久行之,百病不生。"事实证明,只有少私寡欲,精神才能守持于内。很难想象,一个私心太重、嗜欲不止的人,他的精神能够安静下来?《太上老君养生诀》里说:"且夫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六害不除,万物纠心,神岂能内守?"

治神 所谓治神,是指用方药。针灸等疗法治疗因七情刺激而引起的神志病症。《慎斋遗书》说:"病于形者,不能无害于神;病于神者,不能无害于形。"说明精神疾患与躯体疾患往往是难以截然分开的。针灸、中药不仅可通过调治躯体方面的病症,而达到解除精神负担的作用,同时许多方药针灸等治法,可以直接对精神情志方面的病变起作用。如《养生论》说:"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说明合欢花具有解郁除忿、安神治失眠的作用,而萱草可使人舒情忘忧,故又被称为忘忧草。实际上,中药对神情病变具有明显治疗作用的还有很多,如人参"养精神、定魂魄、止惊悸、开心益神";龙眼肉"主安志,……久服强魄聪明";龙骨能"养精神、定魂魄、安五脏";龙齿可治"大人惊痫";牛黄能主治"掠痫寒热、热盛狂痉";远志可"治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述";天麻能"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柏子仁有"养心气、益智宁神"之功。以上说明,中药里确有不少具有对神志病变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此外,由这类药物为主组成,能够治疗神情病变的中成药也有很多。现简介如下:

天王补心丹:能补心安神,主治神经衰弱、烦躁失眠、思虑过度、心悸健忘等症。每日二次,每次服蜜丸三钱或片剂六片,在空腹或睡前,用灯芯红枣汤或淡盐水送服。

柏子养心丸:能清心养血安神,主治心血亏损、失眠健忘、夜多怪梦、心悸怔忡、神志不宁。每日二次,每次服二钱,早晚用温开水送服。

琥珀多寐丸:能平肝安神,适用于肝阳亢盛所致心神不安、心悸、失眠。每日二次,每次一钱,用温开水或灯芯草煎汤送服。

安神补心丸:能养心安神,主治失眠、心悸、健忘、耳鸣,每日三次,每次服丸剂十五粒,温开水送服。

安神补脑丸:能养血安神,主治由于肝肾不足所致心悸失眠、遗精多梦。每日三次,每次服三钱,温开水送服。

妙香丸:能补心固肾、镇静安神,主治因元气不足所致心悸不稳、惊恐怯弱、喜怒无常。每日二次,早晚各服一丸,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

更衣丸:以芦荟、朱砂酒制为丸,主治因大便燥结而引起的心烦易怒、睡眠不安等症。每日一、二次,每次五分至一钱。

至于用针灸治疗情志病症,事实证明,亦很有效,这里就不多说了。此外,气功对于神志方面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这是由于气功疗法强调"存神"、"凝神"、"静思"、"宁神"、"神敛"、"调心"、"定志"、"入静"、"意守"、"瞑目存想"等等,都是强调以静心调神为要务,并据此而实现调节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阴阳的作用。通过练功,可排除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人体情绪变为平静、稳定,体内气化处于协调和顺的旺盛状态。尤其是气功中的"以意引气",可通过各种意念的定向性和定位性的自我锻炼,调动正气达于病所,以驱邪愈病。累计培训学时24学时。

面授培训课程:

16章。1~4章,分别论述了情志疗法的轨迹与发展前景、应用宜忌,机理、特点和治则,评介了17种基本的常用情志疗法;5~10章为情志疗法在临床各科中对数十种常见病、多发病系统治疗的应用,无意以点带面,旨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广其传。11-16章列举了其他有关病证的情志疗法治疗情况。

第一章 情志疗法的由来与发展

一、情志疗法的萌芽及形成

二、典籍对情志疗法的记载

三、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情志疗法

四、情志疗法的发展前瞻

第二章 情志疗法及其宜忌

一、何谓情志疗法

二、情志疗法的禁忌症

三、情志疗法的禁忌症

四、情志疗法的操作方式

五、情志疗法的注意事项

第三章 情志疗法的治疗机理、特点与应用原则

一、情志疗法的治疗机理

二、情志疗法的特点

三、情志疗法的应用原则

第四章 情志疗法的常用方法

一、五志相胜疗法

二、言语开导疗法

三、心理暗示疗法

四、人工冬眠疗法

五、清心静神疗法

六、疏导宣泄疗法

七、生活娱乐疗法

八、私欲节制疗法

九、房中情感疗法

十、移情易性疗法

十一、悟践心理疗法

十二、认知重建疗法

十三、心理分析疗法

十四、行为矫正疗法

十五、合理情绪疗法

十六、信念支持疗法

十七、心理咨询疗法

第五章 内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一、胃与十二指肠溃疡

二、溃疡性结肠炎

三、胃肠道功能紊乱

四、糖尿病

五、心脏神经官能症

六、冠心病

七、原发性高血压

八、神经衰弱

九、阳痿

十、相思病

十一、男女失合症

第六章 外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一、肠梗阻

二、颅脑损伤后遗症

三、强直性脊柱炎

四、癃闭

五、男性绝育手术后性功能障碍

第七章 妇产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八章 儿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九章 五官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十章 皮肤科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十一章 现代文明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十二章 民俗文化病症的情志治疗

第十三章 社会病的情志治疗

第十四章 人格障碍的情志治疗

第十五章 性变态的情志治疗

第十六章 行为障碍及导师常的情志治疗

累计培训学时24学时。

在线培训视频

https://www.zkyxls.com/